銳評 | 從大風預警到全民行動:中國氣象防災減災的協同答卷
發布時間:2025-04-17 09:02:32
4月11至13日,一場罕見持續性大風天氣席卷我國華北地區,部分地區陣風最高達15級。“點贊城市治理”“這次預警處置給力”“為我們筑起安全墻”……在社交媒體上,一條條公眾評價的背后,是全社會協同高效聯防聯控,將大風影響降至最低的生動實踐。這是對“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中國特色氣象防災減災機制的一次實戰檢驗。4月10日,中央氣象臺發布大風橙色預警,華北多地氣象部門也紛紛發布大風預警。以氣象預警為令,整個華北地區已然做好準備——北京市多地景點、戶外運行設施等臨時關閉;山西省電力公司組織人員對輸配電通道等快速巡查。與此同時,空管部門部署航班間隔調整方案,公園部分區域臨時封閉,中小學調整放學時間……一時間,防災避險行動在全社會展開。這是對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建設成果的一次集中考驗。全社會有序行動的背后,是氣象部門與大風爭分奪秒的緊張角逐。河北省氣象局通過衛星遙感與地面觀測相結合,精確識別出36處高風險區域,為防風加固提供支撐;天津市氣象臺應用人工智能超分辨率技術,實現未來6小時、100米分辨率的逐10分鐘風力預報,將傳統預報的時空精度提升一個量級;北京市通過“京通”小程序實現高級別預警自動彈窗,微信、支付寶等多平臺同步推送,構建起立體化信息傳播網絡……精密監測、精準預報、精細服務,在此刻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這是對全民氣象科學素質的一個真實測驗。隨著政府、部門、行業等相關舉措的實施,以及媒體、專家不斷對大風天氣的科普,“非必要不外出”逐漸成為公眾共識,部分企業實行居家辦公,不少高樓層住戶自覺固定窗戶,公眾提前采購食物。而這,折射出的是防災減災科普力度的加大、效用的增強,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以“風”為鏡,面對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重發,中國特色氣象防災減災體系的優勢顯露無余,防災減災沒有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