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從技術層面,整體調查報告的規范性,還是從最后提出意見建議的可行性、科學性、可操作性上來說,國家標準《雷電災害應急處置規范》都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安徽省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程向陽在回憶2020年望江縣“7.2”雷擊事件時說。
受氣候變化、極端天氣事件增加等因素影響,與天氣、氣候有關的災害數量在過去50年間增加了5倍。氣象標準化的制定和實施,有助于推動“經驗治理”向“科學治理”轉變,為應對技術挑戰提供切實可靠的解決方案,有力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國家標準《雷電災害應急處置規范》(GB/T34312—2017)由安徽省氣象局、安徽省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重慶市氣象局等單位共同起草,明確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雷電災害應急處置管理要求,基于雷電災害等級的分級處置原則,規定了雷電災害應急處置程序和具體措施,較好地解決了雷電災害應急處置原則不明確、部門職責定位不清、缺乏嚴格規范的雷電災害應急處置管理程序和工作報告等問題。
雷電災害比你想的危害更廣
雷電災害是“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公布的最嚴重的十種自然災害之一。程向陽介紹:“近年來雷電災害造成的損害具有多樣性,容易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特別是弱電設備、通信等電子設施更易在雷電過程中泄放,也就是雷電從避雷針傳導至大地的過程中受到影響,我國每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合計超過10億元。”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雷電災害造成的損失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正因為雷電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和社會各部門及各行業的危害程度如此之大,范圍如此之廣,防雷減災已成為社會公眾和各行業及各部門重點關注的一項經常性議題。
據了解,我國的雷電活動屬中等偏多,同時也存在明顯規律性。“地域上,雷電活動有著南多北少的特征,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雷電災害發生頻率比北方更多;在季節性上,夏季尤其是汛期是雷電災害發生的高峰期。”江蘇省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中心副主任焦雪提示,北方相比南方雖然發生雷電災害的概率較小,但是并不代表嚴重程度也會較小,因此從雷電災害應急處置來講,仍要嚴格遵循國家標準中的處置程序、具體措施以及相關規范等。
讓標準成為一條準繩
作為國家標準《雷電災害應急處置規范》的主要起草人之一,程向陽在介紹起草背景時說:“該標準施行之前,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主要存在兩個方面問題,一是在雷電應急處置上政府與各部門之間的職責定位不夠清晰,二是缺乏嚴格規范的應急處置管理和程序,同時也沒有統一且科學的雷電災害應急預案,在防雷救災等方面都存在漏洞?!?/span>
《雷電災害應急處置規范》施行后,以標準為準繩提出一系列要求和規范。河北省氣象局副總工程師吳孟恒說:“以雷電災害等級劃分為例,在國標出臺之前,如何界定重大、特大、較大和一般雷電災害,各地都有不同標準,界限模糊?,F在國標明確了劃分標準,精確到死傷人數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這在災后調查和報告總結中起到了很好的規范效果?!?/span>
隨著防雷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目前我國雷電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主要集中在城市,人員傷亡集中在農村地區?!爸坝行┤苏J為遭雷劈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因此從統計到防災都未高度重視,各個主體的防雷措施和應急處置方案水平參差不齊。隨著國標的施行,如今雷電災害應急處置領域已經告別了自說自話的時代。”吳孟恒說。
氣象標準絕非紙上談兵
標準是寫在紙面上的,但絕不能只停留在紙面上。2020年7月,安徽省長江、淮河干流全線超警戒水位,巢湖超歷史最高水位,防汛抗洪面臨“三線作戰”。伴隨著持續強降雨而至的還有雷電,7月2日望江縣兩人因雷擊死亡。
“當時我們就是按照《雷電災害應急處置規范》,聯合應急管理部門和氣象部門做事故調查,最終形成完整報告上報給安徽省人民政府,省政府領導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背滔蜿柣貞浀溃半S后的一個月汛情嚴峻,超過40萬軍民在一線抗洪搶險,在大堤上輪流值守。連日的降雨和雷電,使得安徽境內隨時都有遭受雷擊的風險,安徽省應急指揮部根據《雷電災害應急處置規范》中制定的應急預案下發巡堤查險防雷明白卡,從預警、戶外活動、急救3方面快速向居民科普防雷知識,通過新媒體等形式快速傳播,短短幾天閱讀量點擊量破百萬,這次實踐把氣象標準真正用到實處,切實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